永續新聞ESG NEWS
有機標籤失靈的警訊:在成本與效率的夾擊下,美國農地萎縮的永續轉型困境
| 當「有機」不再是永續的唯一答案
美國農業領域近來傳出一個引人深思的訊號:原本被視為環保與健康標竿的「有機認證農地」,其面積在2019年至2021年間竟下滑了將近11%。這個數字對於長期推動友善農耕的倡議者來說,無疑是一記警鐘。這篇報導不單純是一則農業新聞,它實則映照出全球食品體系在面對氣候變遷、效率需求與消費者信任危機時,所面臨的結構性矛盾。
過去,「有機」(Organic)幾乎等同於「永續」(Sustainable)的最高標準,然而,當越來越多農民像紐約的Twin Birch乳製品農場共同所有人傑瑞米·布朗(Jeremy Brown)一樣,開始大膽質疑:「有機農業難道只是一個詞彙嗎?」時,我們必須深究:究竟是消費者不再買單,還是舊有的有機標準,已經跟不上現代農業追求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率的雙重挑戰?
一、拒絕認證的永續實踐:效率至上論的衝撞
傳統觀念上,有機農場代表著對環境更友善的生產方式,但這項美聯社報導揭示了「永續實踐」與「有機認證」之間出現了關鍵的斷裂。
布朗的Twin Birch奶牛場就是最佳寫照。他們積極投入環保作為,例如利用電動刮糞機取代燃油機械、回收牛糞用於作物、並循環利用牛奶冷卻水供牛隻飲用,在減少甲烷排放與資源利用上做了諸多努力。然而,布朗明確表示不願追求美國農業部(USDA)的有機認證。
這背後的分析非常現實且殘酷:追求有機認證會增加高昂的成本,同時要求農場放棄能夠提高效率和降低牛奶價格的現代技術。布朗的選擇,正代表了新一代農民的務實精神:他們更看重實質的環境效益與生產效率的平衡。如果一個農法能有效減少碳足跡、保護水資源,但卻因為不符合2000年制定的有機標準(National Organic Program, NOP)的某些規定(例如對特定技術的禁用),導致生產成本飆升,最終無法以平價進入大眾市場,那麼這項標準的意義何在?有機標籤的僵化性,正在成為農業創新與推廣普及永續實踐的絆腳石。
二、信任危機與勞動力缺口:褪色的市場光環
有機農地面積下滑,除了成本考量外,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市場信心動搖與產業基礎的流失。
香農溪農場(Shannon Brook Farms)的有機認證農民拉特克利夫(Shannon Ratcliff)指出,2018年愛荷華州爆發的有機穀物詐欺案,對整個產業造成了巨大的傷害。此案導致農民的工作要求飆升,檢查標準也更嚴格。
這是一個典型的「劣幣驅逐良幣」後,政府必須介入導致合規成本不斷堆高的案例。詐欺案傷害了消費者對高價「有機」標籤的信任,反過來促使監管機關收緊驗證流程,使得那些原本就利潤微薄、靠著信念堅持的有機小農,必須投入更多時間與金錢來證明自己的清白。簡言之,信任危機讓有機農業的「溢價」難以支撐不斷攀升的「溢出成本」。
此外,拉特克利夫的合夥人亞當(Walter Adam)也提及了年輕世代投入農業意願的下降。他坦言:「光是學會農場的一切就要六個月,我們找不到任何願意在農場工作的人。」由於有機農法在很多環節上限制了機械化與高效科技的應用,導致其勞力密集度遠高於傳統農場,在農村人口老化與年輕人外流的全球趨勢下,有機農業所面臨的勞動力缺口,更像是一道難以跨越的現實鴻溝。
三、超越標籤:從「有機」到「氣候智慧農業」的典範轉移
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(UC Davis)的動物科學教授米特洛納(Frank Mitloehner)的觀點,為這場辯論提供了學術上的註腳。他直言,由於標準缺乏彈性與效率,在農民成本不斷上漲的時代,有機標準若不進行改革,這個市場恐將面臨完全消失的風險。
米特洛納教授的警示,點出了這場危機的核心:農業典範的轉移。近年來,國際上推動的重點已從單純的「化學藥劑迴避」(Avoidance)轉向更廣泛、更積極的「氣候智慧型農業」(Climate-Smart Agriculture)與「再生農業」(Regenerative Agriculture)。這些新興概念不僅關注投入物(input)的有無(有機的重點),更強調產出(output)對環境的實際影響,例如土壤碳匯能力、水資源效率、以及生物多樣性等。
布朗的乳牛場雖然非有機,但它對甲烷減排的努力,正是「氣候智慧農業」的體現。當農民發現他們可以採用更具成本效益的非有機技術,卻能達到甚至超越有機標準的環境效益時,舊有的「有機認證」作為環境良善的唯一或最佳標籤的地位,自然開始動搖。
四、有機的未來:小眾高端與在地連結的價值
儘管大趨勢看來嚴峻,但有機標籤並非全然失去價值,它正在轉向一個更小眾、更高端的定位。
報導中提及,仍然有消費者如斯溫德爾(Aaron Swindle)堅持每週在農夫市集購買有機農產品,因為他們堅信在地有機農產品的「風味品質」有所不同 。此外,專注於水耕蔬菜的波爾頓農場(Bolton Farms),即使對認證有所保留,仍決定追求有機標籤,因為它「有助於銷售,並且讓人感覺做了正確的農耕」。他們利用瓢蟲(Ladybugs)取代農藥來防治蚜蟲的做法,也正是有機農法強調與自然共存精神的具體實踐。
這說明了在高度仰賴信任的農夫市集、區域供應鏈或高端利基市場中,「有機」仍然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溢價標記與價值承諾。它對於消費者而言,不僅是無農藥的保證,更象徵著對在地農民及其價值觀的認同。
總結與前瞻:尋求永續與效率的「甜蜜點」
美國有機農地面積的萎縮,不僅是農民對成本的權衡結果,更是全球農業體系面對永續轉型時,舊規範與新挑戰的劇烈摩擦。這場危機對包括台灣在內、同樣重視食安與農業永續的社會來說,無疑是個重要的借鏡。
未來農業的發展,必須在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率之間找到一個「甜蜜點」(Sweet Spot)。如果USDA的有機標準無法與時俱進,納入更多如精準農業、低碳排放等創新的綠色技術,它將逐漸從農業永續的前鋒標竿,退化為一個昂貴且缺乏彈性的歷史註腳。真正的永續,不應當排斥能提升效率的科技,而應是將科技引導至更有利於氣候與生態的方向。這場「有機退潮」,呼喚的是一個更具包容性、更聚焦於氣候效益的農業認證新時代。
